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臺灣美術史綱』導讀
劉益昌、高葉榮、傅朝卿、蕭瓊瑞/著

魏成翰 M10533016 建築碩二

壹、   前言
      台灣島上人群的活動及其文化發展,最早可追溯至三萬年前「長濱文化」為開端。當時的先民居住在海邊的洞穴或低地背風處,以漁業採集維生,使用打製石器。陶器的製作開始於「大坌坑文化」。他們有了初步的農業行為,使用的器具在性質上頗為多樣,有石器、骨角器和陶器等等。同時他們開始在陶器上開會紋飾,進而衍伸出台灣多樣的文化風格。
      日後由考古發現的文化遺址,可以明顯地看到台灣先住民在陶器製作上的美感表現,那些形制多樣的變化,和文是細膩的表現,絕不是出自一個魯莽無文的族群。大約到了距今五千年前,現存的台灣原住民才開始移入。黥面是他們的身體藝術,但也是一種成年的標誌。男子要有狩獵的經驗,女子則需善於紡織,才有其資格。因為他們的織布藝術而影響了日後在造型表現的成就。
      歷史的發展,讓台灣在十七世紀初期,以「美麗之島」的名稱推向世界的舞台。荷蘭人、西班牙人及日本人先後的在這塊土地上活動,也提昇了台灣民眾對「藝術」價值的認知與欣賞能力。

貳、   第七章 戒嚴體制與新傳統的建立
      戒嚴體制的文化發展,自有基於安定、和諧、團結出發的政策考量,因此對任何現存體制有所質疑的思考,都將面臨側徹底的禁絕。一種新的傳統以中華文化為依歸,以學院體制和官展體系為手段,迅速地建立起來,成為戰後以迄一九七零年代中期鄉土運動前的畫壇主流
一、 台灣省全省美展的成立
     此一全省性展覽在戰後迅速成立,初期設有國畫、西化和雕塑三部分,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規定讓表現優異之參賽者可晉升評審委員。在卅三屆後,制度的建立表面上看起來是逐漸公平,然實質而言,由於評審高度的流動性,導致評判缺乏一定的恆定性,已無法延續美學理念或展覽精神。

二、 台陽美展的延續
創設於日治時期的台陽美展,在十週年紀念展後暫停活動,於戰後,許行光復紀念展,此後位在中斷,展覽雖無政治抗爭的用心,卻有制衡官展之文化意義,同時,自公募作品、培養新會員的角度而言,這也是臺灣美術史上第一個以推動美術教育、普及美術活動的民間團體。
三、 師範體系與美術教育
     戰後台灣台灣在沒有美術專門學校的情形下,只有組織或幾所設有美術相關科系的師範學校,勉強擔負著培養美術創作人才的任務。而師範學校與純粹從創作出發的美術學校教育多所差異,師範體系下的美術教育,也可以說是在台灣戒嚴體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直到國立藝術學院成立,台灣藝術教育才邁入另一個多元的時代。
四、 懷鄉山水與反共文藝
     隨著台灣回歸中國統治,以水墨媒材繪製的作品再度成為畫壇主流,那些來台的水墨家固難脫離保守,與開創性格局不足評論,然而這些作品卻正好是這個時期,來台移民最具體的心鏡反射。在反共文藝的風潮中,政工幹校美術組的成立,提供許多軍中流亡學生精神寄託的天地。戒嚴體制下的台灣文化是一種矛盾的存在,水墨畫滿足了希望與奮鬥的情緒,戰鬥文藝則支撐一種深沉的無奈與失落。

參、 第八章 新藝術的萌芽與現代繪畫的展開
     戒嚴體制的籠罩下,文藝創作的自由空間受到強力壓縮,批判質疑的思維也得不到抒發,然而一種從純粹美學而來的創新力量,正從日治時期的非主流畫家與大陸來台的前衛畫家中出現。
一、 新藝術運動與紀元美術會、南美會
     一種倡導「新」與「現代」的藝術觀念逐漸醞釀形成。《新藝術》雜誌的出刊,標舉藝術上的新與現代的訴求,大抵二十世紀前各類西方現代藝術新潮,「新藝術運動」隨之推動。當時畫作受到大量西方藝術影響,在戒嚴嚴肅的環境下,這些活動提倡新藝術理念的同時,也夾著反共抗俄的政治口號。
     紀元美術會則延續了日治時期造型美協之精神成立,作家把對人生與藝術的態度表現在畫作當中,在當時,作品中充斥著他們對許多不合理的主流威權新排斥,表現上走入一種較為純粹的精神層面。
     南美會全名為「台南美術研究會」,在特質表現上與紀元美術會不同的是比較具有現代意識,同時與紀元美術會的會有經常一同展出,
二、 東方、五月與現代繪畫運動
     在台灣新藝術運動已呈現停滯狀態之時,東方繪畫與五月繪畫再次將台灣繪畫運動推入另一個層次,她徹底改變了台灣創作風潮,讓美術思考與風格表現進入全新的階段。
     儘管在時代政治壓力的環境下,但這個運動所掀起的「現代藝術」熱潮,讓創作開放而多元。不僅在西畫與水墨上呈現抽象表現,在版畫中,現代版畫會以抽象的造型讓版畫以自由的作品、面貌獨具開創版畫的一條新路。
三、 藝術論述與現代水墨
     在現代藝術運動後期,除了眾多足以傳世的畫作作品建構的基礎之外,一種具有共同議題的藝術論述也逐漸形成。大量藝術論述的出現,和平面媒體的出現有關,在平面媒體的烘托下,不僅是現代繪畫的論述;現代文學、現代音樂同時呈現在當時的環境,使當時的藝術氛圍形成強烈的文化景觀。
     對現代水墨的論述經歷數個不同的階段。在這些問題的建構及討論上,開始了對傳統繪畫的批判與反思,強調應從傳統的盲從與模仿轉變為抽象繪畫的觀念與技巧。現代水墨激發傳統國畫形象解放與技法更新的課題。
四、 現代主義與現代建築
     戰後台灣建築有幾個較明顯的風格,從東海大學建校所帶來的震撼,《今日建築會》對現代建築的推廣,以及美援而來之現代建築出現,台灣才逐漸有強烈本土設計概念的現代建築
(一)  東海大學校園規劃與建築對台灣建築之影響
東海大學的建校,對台灣建築發展提供了時代性的刺激。從校園規劃使整個校園充滿文人的氣息。校園建築方面在材料與新觀念下,整合了中國傳統建築意象,同時又蘊含著現代建築之精神。
(二)  《今日建築》與西方現代建築於台灣之引介
今日建築研究會在成功大學成立,並發行《今日建築》。同時擔任引介西方建築之任務,在當時資訊還不發達的年代,今日建築研究會致力於現代建築的企圖心令人激賞。
(三)  美元與台灣現代建築
美元對台灣的影響是多面向的亦包含建築的技術、知識與觀念,對台灣建築產業有著莫大的影響。在建築的表現比起過去「透明」,國際式樣特色已經出現。
(四)  美元體系外台灣建築之現代性
在美援中有許多充滿現代主義的特質,但並不代表台灣其他建築缺乏現代主義之特質,台灣各地也出現一些零星的現代主義建築。

肆、   第九章 現實回歸下的複合藝術
      現代繪畫在克服一些政治疑雲的挑戰後,已然取得台灣主流的地位,他們的理念逐漸擴大其影響,並將藝術創作推向另一個巔峰時期。
一、   現代設計與普普藝術
在台灣經濟起飛的背景下,文化的發展也處於一種矛盾的狀態,在傳統與現代、現實與理想中掙扎。基於一種工商業發展需求,包浩斯理論深深地影響台灣設計界的發展方向,也影響了台灣後現代藝術的展覽型態。當時代心靈的苦悶正好遇上繁華盛景,而有一些人義無反顧的投入這漩渦之中,採用一種設計手法,顛覆現代繪畫藝術中純繪畫的理念-普普藝術。
二、    「劇場」與複合藝術
台灣七零年代,出現一種跨領域的藝術風貌-複合藝術,所謂複合藝術是一種運用多媒材或表現形式以打破過去對藝術定義的範圍。其中以「劇場」雜誌的出現最為代表。它的思想和本質有部分延續現代繪畫運動以來標舉的「現代主義」風格與「實驗主義」精神,然而更關懷社會中下階層的人,對自閉的知識分子有強烈的批判。

伍、   第十章 外交困境中的鄉土寫實風潮
從發生釣魚台運動後,幾乎改變了台灣文化人士心靈的學生運動。在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中菲斷交、中美斷交,在這種接二連三的挫折下,開始進行深刻的反思與再出發。
一、來自民間藝術的反思
一篇名為「我的藝術與台灣」的文章影響了台灣鄉土運動的開展,對台灣傳統文物的造受破壞感到惋惜,而後一批批以台灣古建築和台灣山景,甚至古老文物為主題的畫作出現,結合水彩與水墨的特質表現,形成一股旋風。再對民間藝術領發掘的同時,對原住民藝術研究也陸續展開,一種向土地挖掘的文化藝術創作走向,更加快速的形成與發展。
二、魏斯風潮與超寫實主義
一種對現代主義的反動,除了藉由對民間藝術的肯定外,也反映在一些論述的文章當中。一位美國懷鄉寫實主義畫家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的作品,吸引台灣藝術界的目光,作品中一股深深的土地情感與懷鄉情緒,正對當時的台灣民眾發揮了一種安定的作用,同時,一種西方照相寫實的風格,也正取代抽象繪畫的地位,成為畫壇的主流。
三、「前輩畫家」的發掘與再詮釋
透過平面媒體的引介下,開始推出以介紹台籍老畫家的專訪及評介,讓這些畫家及作品重新受到重視鄉土的台灣青年。在整理台籍資深畫家的同時,過去避而不談的大陸畫家也開始有一些介紹,使台灣美術歷史有了向前銜接的契機,而在審視與回顧中,台灣社會就在等待威權解構與政治解嚴時代的來臨。
四、鄉土建築與古蹟維護
(一)地域主義建築之抬頭
回顧台灣近代建築之發展,可從一些由大陸撤退來台的建築師作品中,看到地域主義建築之思想,只是在當時並未蔚成氣候。及至回歸本土文化自覺開展後,地域主義建築才逐漸增多,也把建築界與文化界對傳統建築之態度,由鄉愁式的關懷推到學術化研究之層面。而廣為流行的現代主義建築,所產生的諸多病態,促使對現代建築之反思,使地域主義建築的抬頭。
以建築構成技術角度來看,台灣地域主義建築明顯的可分為復古、折衷、裝飾與抽象四種步趨。
1.復古與折衷步趨
地域復古步趨是以地域傳統建築為基礎所建造之復古新建之建築,在材料的運用上出現現代建材,空間機能上也有別於傳統建築,但在構成的特徵上仍然帶有強烈沿用地域構成之特徵。
地域折衷步趨與復古步趨相似,但在建築的表現上不拘泥於原型的再現,而是讓建築師能夠比較隨心所欲地發揮,但這種步趨同時也存在著地域元素被濫用或扭曲的問題。
2.裝飾與抽象步趨
地域裝飾步趨乃是再創造傳統建築之意象,建築師以擷取傳統建築語彙以裝飾性的手法將它運用在城市建築當中,傳統建築的形式是被運用成現代建築主要的裝飾作用。
地域抽象步企圖跳脫傳統建築的構築形式與空間組織,嘗試將傳統元素抽象化,再用於新建築物,以增添現代建築之精神。
3.準批判性步趨
有一些建築師以更積極之手法創造一種新建築,一方面回應地域建築的構築形式與空間組織,另一方面也能反映材料、技術與現代建築的平面與空間機能,這類建築帶有西方批判性地域主義特質,只是並不成熟。
(二)古蹟維護之法制化
「文化資產保存法」與「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的公布實施,台灣的古蹟運動就此有了法定上的地位,數以百計的傳統建築被政府列定為古蹟,讓不少有價值的傳統建築因得到法定的保護。

陸、   第十一章 美術館時代的來臨與解嚴開放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開館是台灣美術史上一個里程碑,政治的解嚴也為藝術創作的思考提供不同的自由空間,新一代藝術家開始展現強力作為。
一、 低現、材質與裝置
被鄉土運動壓縮的現代藝術創作,經歷鄉土運動的洗禮,一種結合本土思維與現代手法的藝術型態,開始重新嶄露全新面貌。以凸顯材質、運用裝置、講求低現的當代藝術,它們主張理性與精神,所展開創作的思考,其最大的共同特質及不限定平面繪畫的媒材,反而運用各種媒材屬性,創作出一個具有精神探討意義的作品。

二、 陶藝熱潮與國際版畫展
在早期陶藝的創作中,出現具有現代造型藝術的作品,但這些介於雕塑與公益之間的作品在當時未能承受到重視。直到「中日現代陶藝大展」面對日本多元現代的陶藝表現後,台灣陶藝熱潮才迅速出現。從釉色的鮮豔到單純造型及多樣的方格表現手法,奠定了台灣陶藝創作的大致風貌。同時與陶藝重新出發者-現代版畫,隨著「現代版畫會」的成立,版畫再次重新受到重視。
三、 雕塑公園與公共藝術
現代雕塑再次受到重視,自與社會經濟發展與政府建設有關,現代雕塑打破以往較注重意涵的傾向,走向純粹藝術本質的形式考量。在台北市青年公園的雕塑藝術流產之時,便宣告一個景觀與雕塑結合的時代來臨。台灣現代雕塑藝術的發展,配合公共藝術的景觀雕塑而發展,確為一條結合生活與藝術的坦途。
四、 後現代建築
伴隨著反現代主義的浪潮與反思,後現代主義的思潮隨之風靡,經由各種傳播媒體的引介,後現代主義建築逐漸成為建築風格的新寵兒。
(一)西方歷史主義
西方歷史主義作為建築語彙,最主要的表現元素以屋頂、山牆、柱式及開口部是其中較明顯的特徵,歷史建築的語彙及各種元素都讓建築表現極為特殊的部分。
(二)校園涵構主義
台灣後現代歷史主義是和校園涵構主義結合再一起,尤其是在有日治時期西方歷史建築的校園中,新校園建築為了與原有建築產生關西,因此會有西方歷史建築的趨向。
(三)新形式主義趨向與新高層建築
後現代主義建築另一種手法乃是新形式主義,這一類建築較少使用西方歷史建築之語彙,採用建築的對稱、極大的面寬強調紀念的性質。

柒、   第十二章 當代議題與多元表現
美術館開館與政府宣布解嚴後,一連串的美術學術研討會,再加上台大、國立藝術學院等等展,讓藝術進入一個多元而深化的時期。新生代的藝術家以全新的姿態彩繪出台灣美術活潑、多元的風貌。
一、新生代藝術的突顯
新生代說明了當時具有前衛思考的藝術創作者為主,敏銳的心靈正和社會的變動迅速結合,而產生極富時代特質的創作風貌,成為時代的代表。以下以五個主題對台灣地區所有創作者抽樣論述。
(一)政治與歷史
政治的課題在解嚴後隨著在野黨組成,一個批判時政的風氣,成為激發社會力最主要的話題,新生代在政治議題上的抒發,使藝術脫離情感、美學的媒介,成為一種溝通的工具。
(二)社會與文化
對社會怪象的反省與批判,也是新生代繪畫的重要主題,以一種歌頌的心情,對社會現像的批判,但仍有藝術家採取非批判性的角度進行創作,而是將一切極度商業化用品賦予美學的意識。,
(三)兩性與情慾
政治的解嚴同時是性與心靈解放的重要一步,對於女性議題,以兩性關西與情慾思考的藝術家是台灣美術界前所未見的,一方面是對時下性文化的批判,另一方面則是對傳統理論,講求「肖與不肖」的孝子文化有所反省。
(四)材質與心像
新生代的抽象畫作,更講求材質的本身的形式與意義及精神象徵,即使仍保留心象反應的抽象創作,也不忽略材質的意義。在材質揮就之間,仍滲入較多精神層面的意義。
(五)環境與生命
環境包括自然與人文ㄝ,生命則是在環境下自處的意義。思考生命在環境的處境與意義,運用環境中自然與人文的媒材進行藝術創作,表現對環境的關懷,將生命的處境化為一種符號。
二、本土意識的爭論
台灣鄉土運動,在文學上掀起激烈的論戰,在美術上卻沒有任何深入的討論和爭辯,有關台灣本土化的問題,從日治時期到今日,自歷史的角度談論「本土化」論述其內含變遷的過程,即面臨挑戰與質疑。台灣在尋找自我文化面貌之時,本土意識的爭論,是呈現台灣文化與美術一個重要的面向,在無法定下台灣本土意識的結論之前,思考與辯論得以繼續。
三、兩性議題的反思
在當代諸多的議題中,兩性議題是僅次於「本土意識」的個顯著議題。起初由女性幾座或展覽展開,無論在開拓女性藝術創作空間或理論上,都扮演著重大的角色。女性藝術家以意識鮮明的作品、激烈的言論或社會的認知進行藝術創作,逐漸發展出一種較接近女性主義觀點,也是一種對男性文化的反思,此一反省有助於擴大人類文化個層面的內涵。
四、都市美學與公共藝術
隨著政治完全的解放,台灣真正邁入多元化的社會,文化與思想的枷鎖逐一被解開。在多元化的社會裡大家逐漸體認到都市品質的重要性,都市設計則是在這個時期受到重視。重視都市環境品質與生活空間品質促使大家對開放空間的注意與關心,不僅是公園的增加,建築本身也會留設必要的開放空間,以提升都市環境的空間品質。
(一)形象化的企業辦公大樓與商業建築
台灣的辦公大樓也起了相當的變化,除了建築技術上的突破外,必須有投資者或是企業本身形象,因此在造型的表現上成為一項重要的考量因素。
(二)開放空間意識與公共藝術之抬頭
在強調都市環境品質的概念下,台灣個城市各種都市開放空間與景觀公園不斷出現,但導致的品質的良莠不齊。另一方面,都市中公共藝術及紀念碑之類的藝術品也日益增加,其中以二二八紀念碑最為代表。
(三)自創風格之盛行
在爭奇鬥豔的年代中各式各樣的發展之外,個人化風格甚為強烈的建築也不斷出現,因為個人風格的建築師章法不同,很難加以評論。

柒、讀後心得
整本書講解不同時期藝術風格轉變的說明清晰,且將每位藝術家作品及風格陳述清楚。在時代與政治環境的壓力下,各時期的藝術家都運用創作的角度來表達對當局的意識。讓藝術成為除了言語之外人與人溝通的另一種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