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以敘事設計解析蘭陽博物館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G5XQvoLeM_bHNIRGVrU1IwWW8/view?usp=sharing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作業二發表:以美學知識三向度探討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

以美學知識三向度探討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

壹、前言
在人體的感官中其視覺是接受外來訊息的重要感官,80%的訊息都要經由眼睛接受傳遞到大腦,而張開雙眼所見的一切都是景觀,但是如何看見景觀的好、景觀的美?或者了解景觀對於環境的貢獻,本文藉由美學知識三向度觀點,分析美國紐約高線公園(Hight Line Park)的設計概念、內涵、從中得知景觀怎麼讓人感覺到美,設計者又怎麼帶來創新與變化。

貳、正文
一、美學知識的三向度
   (1)美的本質向度
       美是主觀也可以是客觀,同一件事物在不同人的認知裡有人覺得美有人不以為意,所以說美是一體兩面的也不為過,而在美的本質裡主要探討的是美這件事情,而不是一幅畫、一件物品、一棟建築,重點是在美這個字基本的出發點。
   (2)美的形式向度
       美的形式可以說是具體的、明確的、可見的是一種物體呈現給人實質的樣貌,而這件物體透過比例、 漸變、連續、對比、均衡、調和、律動、統一來構成,讓人能明確的判斷出美的物體,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這也只是大多數人的認知而已。
   (3)美的意涵向度
       每件物品或事件的背後都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而美的意涵就是將物品或事件的故事呈現出來,可以說它是物品或事件的靈魂是不可以被取代的,但它呈現的方法通常以文字、符號,但也不能忽略設計者對主題的聯想與想像。

二、高線公園基本背景
   (1)歷史
       1934年,作為鐵路運輸的高架鐵路開啟了曼哈頓南端貨物重要的運輸線。在當時的目的是要經過市中心而不是在地上。20世紀到80年代,鐵路貨運已慢慢被取代到了1980年高架的鐵路已荒廢沒有火車在上面行駛,而在鐵道運輸逐漸失去競爭力並荒廢多年後,由民間發起將廢棄的鐵道轉化為獨特線性的空中公園,紐約高線公園,從廢棄高架鐵道轉化成為空中步道公園。
圖一 舊高架鐵路

       1999年成立非營利的私人機構「高線之友」拍攝一系列高線專題照片,呼籲要把這條鐵路作為「紐約的秘密花園」保存起來。紐約市政府也於2002年指定高線將作為市民未來的休閒公共場 所。
圖二 高線公園設計前
  (2)設計
      由紐約建築師Diller Scofidio + Renfro與景觀建築師柯納,規劃成一個結合彎曲混凝土與自然植被的景觀,並運用固定和可動式的座椅、燈光等設計手法塑造這座公園調性。
圖三 高線公園鐵路與植栽
      規劃中保留了原始鐵道上的鐵軌及枕木,鬱鬱蔥蔥的灌木,蘆葦草和水彩色調的鮮花環繞著銹紅色軌道,搭配出一種刻意的自然。順著蜿蜒的路徑走, 處處可見精心設計的木製休閒座椅,或躺或坐,讓來此放鬆漫行的市民隨時可停留休憩片刻。

圖四 高線公園座椅與鐵路
三、以美學知識探討
  (1)探討本質向度
      有人說紐約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城市,但是紐約市民擁有的還不夠。紐約市民還要擁有更多樂活空間。高線公園不僅為紐約市這個都市叢林中提供了一個公共的休憩空間,更可由此俯瞰紐約市的街景以及西側哈德遜河夕陽美景。
  (2)探討形式向度
      基地橫跨大量的城市街區,運用舊有的鐵道空間以動線韻律的方式串連在個街區的建築倉庫框架,垂直方向不是用大量的立體造型來營造空間氛圍而是採用自然的植栽,水平方向以中性色的清水模鋪面的變化配合既有的鐵軌,讓兩者在同一空間達到調和。
  (3)探討意涵向度
      從廢棄的紐約高架鐵道經由地方自發性的活動轉化成為新的地景,成為令人流連忘返的公園,不僅振興了這老舊的區域,也刺激當地房地產的更新發展。高線公園開放後復興了鄰近的社區,高線公園附近的居民更是對公園對社區生活品質的大幅改善讚不絕口。

參、結論
美的景觀不限定在做出宏偉龐大的視覺焦點,將所有路過的人視線都放在那個風景,高線公園從過去繁華風貌到荒廢淘汰再到現在成為紐約重要的新景點,整個城市景觀的演化過程就像死而復生一樣,說它只是復活而已我想不應該如此單純,因為它喚起了曾經在這附近的人們對環境美的共同理念,把每一個人心中對美這件事情串連起來,再透過專業人員的規劃設計提出一個友善的設計,讓這條高架鐵路在使用上或視覺上充滿了設計感與美感,高線公園不只是一個景觀公園不僅是心理和形式上的轉變,其在背後更讓一個險被拆除的城市景觀再一次充滿生機外,高線公園更是帶動了曼哈頓地區整體的活絡。

肆、文獻參考

楊裕富【設計美學】新北:全華圖書,2015。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名詞解釋-都市設計

都市設計

亞里斯多德即定義空間為:「空間是所有場合的總和,為一種有方向且定性的運動」。都市的空間亦然如此,雖然都市空間是虛無而抽象的,但我們對其認知,卻是具體而有經驗的。根據凱文.林區(Kevin   Lynch)所提出使用者對都市的形式的指認方式,採用了地區、邊緣、通道、節點、地標五個元素作為規劃者與使用者溝通的工具。而都市是一個與「人」息息相關的實體,主要提供的機能分別為居住-住宅、生活機能,工作-商業、製造業、行政中心、就業中心,娛樂-生活、時間變遷,交通-人、貨物運輸,根據不同使用走向都市呈現出的樣貌也會有所不同。

     圖一 柯比意所提出理想城市-光輝城市

都市設計(Urban Design)的具體定義在建築界和規劃屆眾說紛紜,用不同的視野或角度切入都市的空間,並沒有所謂的對錯,相對於都市計畫的抽象性和數據化,都市設計更具有具體化和圖形化,然而說穿的都市設計就是在景觀、建築、都市三者之間協調達到平衡,它處理都市中大尺度組織與設計,小至街區、社區、鄰里,乃至於整個都市,在由不同建築所構成的複雜群落中,運用建築物之間的空間,都市設計處理其複雜的建築與建築群落的關係,具體處理土地使用的效率及都市的成形,最終達到優良的都市環境提升生活品質,以達到都市裡「人」對空間的需求與願望。

都市設計是三度空間的思維,如果都市沒有可以提供人行駐足的街道、廣場、市場等等,即便規劃再多的開放空間,那仍然不是一個都市的本質。因此都市設計者為因應都市中空間與人的連接,給予使用者五感舒適愉悅的快感,將建築、道路鋪面、街道傢俱、植栽、開放空間等元素作有條理的設計,做一有系統之組合,但各種元素的組合如A+B+C並不對等於A+B+C而等於X,意味著如果把不同元素組合即會產生新的元素,新的都市景觀。 

     圖二 美國紐約Paley Park都市空間應有適當的封閉創造包被感。

都市元素的組合千變萬化,不僅要求機能合理,更要達到都市設計之目的分別為:
1.確保都市環境的品質
確保都市環境開發之最低,並留給個案開發設計時規劃設計的空間。
2.增加都市景觀品質
建築個案的零星開發,導致雜亂之都市環境景觀,都市設計為全區都市環境整體發展之規劃為主軸,創造都市整體之景觀。
3.提升都市空間人性化之機能
都市設計仍須考慮環境使用者的使用行為,以及整體都市環境發展方向,建立一個符合人性之都市環境。
4.塑造都市風格及意象
降低都市計畫針對全地區千遍一律環境之發展,在設計的過程必須因地制宜,以及創造地區環境獨特獨有的意象風格。
5.使都市環境建設作有秩序之發展
主要在避免都市環境走向惡質化之個別開發,使都市環境有一個整體的發展秩序 

     圖三 巴賽隆納都市空照圖



文獻參考:
陳明竺「都市設計」創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11
廖世璋「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則」詹氏書局1998.12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http://www.udd.gov.taipei/

維基百科-都市設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8E%E5%B8%82%E8%AE%BE%E8%AE%A1

名詞解釋-數位建築

數位建築

在1 9 6 0年代以前的建築師靠著手繪的圖面完成建築規劃、設計、施工、計算等等建築相關操作,到了1 9 7 0年代電腦輔助設計(C  A  D)與3  D動畫開始,建築師嘗試將紙上作業流程轉入電腦環境,單純只是一個表現的設計工具,1 9 9 0年代電腦繪圖在傳統並不受重視,因為建築師認為設計要用手繪圖才有感覺,一直到了現今,網路資訊的爆炸時代及電腦虛擬能力的逼真,讓所謂的「虛擬建築」與「虛擬空間」,成為人類全新的空間慨念。

哈佛建築博士劉育東教授曾表明了「數位建築」的廣義定義:從設計發想階段到後端的施工營建過程,只要使用到任何的數位工具或媒材,並且在機能、形式、量體、空間、建築理念等諸多方面產出「關鍵性的影響」,方可謂廣義的數位建築(Digital Architecture)。

建築是科學、美學、工業技術的結合,從過去機能主義開始到現代主義直到後現代主義建築,經歷這些不同的時代的建築儘管發展出多元的樣貌,但仍舊無法擺脫幾何學方體、圓柱、球體、三角形的形體限制,直到電腦與網路問世數位科技的發展,讓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走出形體與機能的框架,衍生出新的結構秩序而有了令人驚豔的數位建築。

數位建築不只是藉由建築操作模式與形體的數位化,而是透過新的技術來發展建築設計概念,下面將以三個層次討論,分別如下:
1.工具使用
在電腦技術還沒有發展完全的時代,每個建築在設計階段的發展,都要仰賴傳統製圖工具的使用來進行建築設計,如:製圖版、三角板、丁字尺等等.......如此單調的設計工具在技術上技術上侷限了許多設計發想,儘管設計師提出多麼新穎的設計蓋念,也常因為這些傳統工具,而無法將建築作品實際發展出來。
過去受限於製圖工具,建築師只能運用幾何形狀的組合變化,今天的電腦,則可以畫出任意的曲線,技術上僅代表「電腦繪圖」與「電腦輔助繪圖」的功能。
2.人工智慧
如果將各類電腦數位媒材,關鍵性的運用在建築設計的過程中,不具備任何設計思考過程、設計方法、以及空間理論上的意義與後續發展機會,則電腦只會被視為「新工具」的使用。建築方案透過數位化的方式模擬,不論在建築設計前後的分析、結構系統計算、材料運用的統計,提供設計者在思考與判斷上的決策,以可以調整修改的電腦腳本取代一次性的固定模型,消除了以往「設計-測試-放棄」的諸多不確定因素。
如果所有的數位技術同時具備設計思考的能力,透過這個數位媒材的特質,產生前所未有的設計思考模式與在此新模式下的建築物。
3.渲染模擬
經由電腦的運算建築已經不是實際存在我們的生活中,透過虛擬實境可以營造出無法想像的建築空間,數位技術重新定義了建築空間,讓一般人覺得都市與生活空間了,人們的生活體也變得更加豐富。

數位建築目前仍是處於一個發展的階段,這是接在後現代建築之後持續在演化的趨勢,它將會全面改寫建築在產業、社會、文化方面的影響,放眼國際具備影響力的事務所,更是發現「數位化」是眾所矚目的研發重點,也都開始建構數位專門的部門或特別小組,以創造更多前瞻性的建築及面對多元動態的建築發展。

以普利克茲獎得獎人-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與札哈.哈蒂(Zaha Hadid)為例:
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被喻為「前數位建築時期先鋒」,將航太空業的3D繪圖程式CATIA導入建築界,被視為跨界合作衝撞出新創意的經典案例。幾件重要的數位建築作品如魚-巴賽隆納(Vila Olimpica Fish Sculpture)、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等。 

     圖一  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魚-巴賽隆納(Vila Olimpica Fish Sculpture) 
     圖二  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札哈.哈蒂(Zaha Hadid)則是目前數位發展最為成熟及齊全的建築師事務所,其建築作品多採取自然界不規則的形體,透過電腦運算捕捉自然界充滿動態能量的美感。代表建築作品
如:阿塞拜疆阿利耶夫文化中心(Heydar Aliyev Center)、香港理工大學創新樓(Jockey Club Innovation Tower)。 

     圖三  札哈.哈蒂(Zaha Hadid)阿塞拜疆阿利耶夫文化中心(Heydar Aliyev Center) 
     圖四  札哈.哈蒂(Zaha Hadid)香港理工大學創新樓(Jockey Club Innovation Tower)



文獻參考:
楊裕富「創意將作:建築與室內設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10
黃長美建築師事務所「除了新奇之外,數位建築能帶給社會什麼」,台灣建築報導雜誌2005.11。
邵唯晏「當代建築的逆襲」,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麥浩斯 2016.1。
大愛電視台「記錄新發現-數位建築」2015.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xqq79ORT0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討論區 2006.02 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7240